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

糊塗


真糊塗  假糊塗  糊里糊塗 

 

糊塗是指一個人頭腦不清楚,不明事理

《宋史·呂端傳》上就有這麼一段『或曰「端為人糊塗。」

太宗曰,「端小事糊塗,大事不糊塗。」』


鄭燮,字克柔,號板橋,江蘇興化人。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),卒于清乾隆三十年(1765),終年73歲。清代揚州畫派的傑出人物,也是揚州八怪之一,他的詩、書、畫被譽為“三絕”,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--板橋風格

雍正十年(1732),四十歲的鄭板橋赴南京參加鄉試,中舉人。其後,曾在鎮江焦山別峰庵居住。別峰庵是以四合院形式建造,一方花壇,數株桂花修竹,環境幽雅宜人,現在門上還保留著鄭氏當年手書對聯「室雅何須大,花香不在多」表達了他對讀書處的鍾愛。

鄭板橋這個怪人除了勸說人們「吃虧是福」之外,還有一句膾灸人口的名言,就是「難得糊塗」。人皆求聰明,聰明當然不容易。現在讚賞「糊塗」也就罷了,還加上個「難得」,說明在適當時候糊塗的重要和可貴。鄭板橋說的糊塗,和愚蠢、笨拙、痴呆是兩碼事。他所指的糊塗並不糊塗,相反心明如鏡。難得糊塗,有著一種崇高的精神品德,包含著寬容、諒解、理解的處世之道,做到大事明白,小事糊塗,聰明中帶點糊塗的絕妙境界。

 

對於寫得忽大忽小,亦隸亦草,亂石鋪街的

難得糊塗四字的由來,有這樣的傳說:

話說鄭板橋在山東濰縣當縣令,一日專程往雲峰山看春秋戰國時代留下的「鄭莊公碑」,由於來不及下山,借宿於山間一小茅屋,茅屋主人溫文儒雅,自稱是「糊塗老人」。

鄭板橋見其室有一塊大如桌面的硯台,石質佳美,雕刻精細。老人請鄭板橋題字,打算把字刻在硯背上,板橋答應,又因見老人在言談間頗有修養,已知老人非等閒之輩,便提了「難得糊塗」四字,又蓋上「康熙秀才、雍正舉人、乾隆進士」方印。

鄭板橋見硯石還有空位,就請老人題跋,老人便提了  得美石難、得頑石尤難、 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,美於中、頑於外、藏野人之廬,不入富貴之門也」,又蓋了方印:「院試第一,鄉試第二,殿試第三」。

鄭板橋一見跋語和印章後吃了一驚,估計老人是隱退的官員,與老人細談才知底蘊,當下又在硯台再寫上一段:「聰明難、糊塗尤難、由聰明轉入糊塗,更難;放一著、退一步、當下心安,非圖後來福報也。」老人見後大笑。

「難得糊塗」點出了鄭板橋心中對官場昏暗的點點感受。

201010 28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